MIC曾做推估,2020年台灣將較2010年增加100萬65歲以上老人,反觀人口結構另一端的20歲以下年輕人口將減少100萬,這正負100萬的人口結構變遷,是台灣未來10年發展的一大挑戰。
觀察0至4歲人口數,減少程度更顯得怵目驚心,2000年此年齡層人口尚有149.3萬人,到了2010年6月僅剩98.6萬人,檢視368個鄉鎮市區0至4歲人口規模這10年的演變,僅12個鄉鎮正成長,其餘呈現嚴重度不一的下降趨勢,甚至有61個鄉鎮0至4歲人口規模不到10年前的一半。
據主計處定義15至49歲為生育年齡,則2000年與2009年育齡婦女人口數相當(分別為555萬人與534萬人),但若對照有偶之育齡婦女人數,在這9年間規模縮減了21.6%,變成215.7萬人。若將比較時間溯及1990年,對照各年齡層育齡婦女之有偶比例可發現,各年齡層之有偶比例全面下滑,甚至有差距擴大之勢。
每年新生兒總數滑落趨勢也相當顯著,從1990年的33萬6,306人、 2000年的30萬7,200人,到2009年為19萬2,133人,減少幅度43%。母親生育首胎之平均年齡,1990年為25.4歲,2000年為26.7歲,2009年為29.3歲,近20年間增加4歲;首胎年齡延後,也將衝擊生育胎數;若比較這3個年度的生育胎次,2009年第三胎以上的人數顯著降低,不及同年新生兒數的10%。
台灣少子高齡化影響推估:
◎短期:兒少相關產業面臨衝擊
舉凡婦產科、小兒科、補教業、出版業、童裝業,及仰賴地域市場之業者,宜及早因應。不過也因為少子化,父母將投入更多資源栽培子女,更高品質的教育服務需求值得留意
◎中期:2027年入學大學生總數只剩6成
近來陸生來台議題討論熱烈,贊成者的理由之一,是為了目前招生狀況不理想之大專院校爭取更多可能。但假設學生學習表現在某水準之上的比例是一定的,那麼隨著學生規模的萎縮,所謂「好學生」的數量勢必隨之減少:2009年(98學年度)大學校院總錄取人數為111,339,假設該年入學大學生係於1991 年出生,當年新生兒人數為32.2萬,至於2009年新生兒數為19.1萬人,相當於1991年的59%,假設有意願、也有能力閱讀大學的人口比例不變,那麼18年後、也就是2027年的大學生人數只剩2009年規模的5 9%,約6萬6千人,屆時招生不足、教職員過多、學生素質等都會是嚴峻課題。
◎長期:人才短缺,扶養壓力重
人口老化,高齡人口與青少年、勞動人口的消長,是否會造成大量青年因須投入低附加價值的照護工作,拖累國民經濟成長的動力?引進更多外勞、甚至請機器人代勞是否可行?以「一句口號一百萬」獎勵生育,但對於未來人才短缺是緩不濟急,相關單位宜即刻正視。(新聞來源:工商時報2010/1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