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變更台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尚未公告實施){一}

臺北市都市計畫書
變更台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
臺北市政府
91.12.17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549次會議決議原則通過,惟附帶條件,應俟經濟部同意本案配合之防洪計畫後,始予核定。(尚未公告實施)

臺北市都市計畫書
        名: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
擬定申請單位:臺北市政府
:士林區富洲、福安二里
        別:變更
: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24
壹、  辦理緣起及經過
一、緣起
社子島位居台北市西北側,據諸羅縣志之記載,早期可能為平埔族大浪泵社的活動領域,清初,更有泉州同安縣民到此開墾,光復後,由於淡水河河沙淤積,水運逐漸沒落,而該地區又因位處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地勢低窪。民國59年經濟部於「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評估本地區地勢低漥易遭水患,需興築河岸堤防加以保護,然當時經濟價值評價殊低,而建議浚渫河川砂土填築後再行建築護岸保護,不築堤為之,造成該地區發展受到限制。後因社子島發展迅速,人口增加,為保護該地區居民,於622月間先後完成標高2.5公尺之社子、中洲及浮洲等三處防潮堤;67年復配合基隆河洲美防潮堤防之興建,將該三處防潮堤加高至平均標高4公尺。75年社子島對岸台北縣三重、蘆洲堤防先後完成,社子島承擔洪泛風險增高,本府為保護該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及配合都市發展,遂建議將社子島列入築堤(二○○年洪水頻率高度堤防)保護範圍。但經行政院76115日函復,為確保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整體功能之發揮,社子島現有已可保護五年洪水頻率之堤防,不宜再加高興築。社子島居民獲悉築提計畫未核准,兩度至市府抗議。俟7611月行政院核定「社子島築堤保護案」確定以20年洪水頻率施築標高六公尺堤防後,本府始於8215
修訂公告主要計畫案,然基於防洪保護堤防的限制,本區仍朝較低密度使用的方向發展。主要計畫公告後,由於社子島防洪定位及土地開發計畫未能符合地區民意要求,居民陳情細部計畫暫緩公告,致使社子島之開發延宕至今。
853月,本府委託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進行「關渡及社子島地區環境分析及整體規劃構想」之研究,經分析評估並呼應民意,認為社子島之發展定位確有重新調整之必要。經委託台大水工試驗所進行一維水理分析結果,在「關渡帶狀高保護設施北移」的前提下,建議高保護設施須自基隆河堤線再內移80120公尺,才能滿足基隆河之輸水容量。本府爰依該水理分析結果研擬120180240公頃等三個高保護方案以200年防洪頻率築堤,圍設高保護範圍(詳圖一)。為加速推動社子島之開發,使居民意見正式納入計畫案考量,爰以180公頃高保護方案先行進行都市計畫研擬,於87430日公告公開展覽,並送市都委會審議。惟依本府養工處委託台大水工試驗所進行二維水理分析及水工模型試驗,於8710月間提出之評估結果,在「關渡帶狀高保護設施北移」、「基隆河河道加寬」及「淡水河左岸堆積物清除」的前提下,社子島高保護範圍240公頃相較於高保護範圍180公頃對於基隆河及淡水河洪水水位影響並不顯著,當地居民遂要求再檢討擴大高保護範圍。為因應民意配合調整高保護範圍及調整社子島開發基本政策原則,爰提本市都委會871218日第443次委員會議撤回原公展案,並依都市計畫法第27條第1項第24款規定,重新研擬本都市計畫案。
二、辦理經過
社子島地區自59年起即因「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發展受到限制,其間近三十年都市計畫辦理經過詳如表一。

貳、計畫範圍與年期
一、計畫範圍
本案之範圍包括士林區福安里與富洲里,現6公尺高度堤防所保護地區,面積共294.13公頃(詳圖二)。
二、計畫年期
本案之計畫年期為公元2025年,即民國114年。
肆、原都市計畫情形
另開視窗看大圖
肆、原都市計畫情形
二、原都市計畫概況(詳圖三)
本計畫區於8215日公告「擬(修)訂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後,尚未公告細部計畫。
(一)計畫面積:322.67公頃
(二)計畫年期:西元2010
(三)計畫人口:16,000人。
(四)土地使用分區:
本計畫區之土地使用計畫主要為第二種住宅區、第一種商業區、遊樂區及娛樂區。
(五)公共設施用地:
1.公園、綠地:本計畫區內劃設公園用地三處,並於住宅區與娛樂區間及40公尺道路兩側分別劃設綠地,以加強景觀及隔離效用。
2.學校用地:劃設國中、國小用地各乙處。另中國海專劃設為私立中國海專用地。
3.堤防用地(8065日已另案先行公告)
(1)沿淡水河與基隆河岸劃設堤防用地,其寬度為182229公尺斷面。
沿基隆河岸堤防用地與快速道路共構,其寬度為18公尺斷面。
4.其他:劃設抽水站用地六處、變電所用地三處、機關用地、停車場用地、電信用地、公車調度站用地各乙處。

(六)道路系統:
1.沿基隆河岸堤防劃設40公尺寬快速道路,北接關渡,南接環河北路。
2.規劃40公尺寬之聯外幹道,跨基隆河東接北投13號道路,貫穿社子島並預留與台北縣聯絡系統後沿淡水河與士林43號道路相接。
3.劃設20公尺寬區內幹道並與聯外系統聯絡。
另開視窗看大圖
參、發展現況及課題分析
一、發展現況
(一)自然環境
1.地形、地質
社子島地形屬平坦與低窪之沙洲地勢,平均高度在2.5公尺以下,地質屬第四紀沖積層,其下之基盤主要由第三紀中新世紀地層所組成,主要為砂性土壤與黏性土壤交互組成,屬洪水平原。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研判山腳斷層距社子島西緣最近距離約為300公尺,而金山斷層可能經過社子島西緣之感潮帶,初步研判前述斷層對本區之影響,以地震而引致液化最大。
2.水文、水質
本區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下游交會地區,附近水域受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整體水文條件之影響,且均屬中下游之感潮河段,河流水位亦受潮汐之起落有明顯變化。關於防洪設施之興築,除原標高4公尺之防潮堤外,市府剛完成社子島全島標高6公尺堤防加高工程。
本區地下水豐富,地下水位高程約在地表下0.62.5公尺間,呈靜態水壓分布,但水質不佳,鹽化程度相當高。
3.生態資源
社子島陸域受農作墾植及廢耕之影響,除菜圃、果園外,多為芒草及舖地灌草植被覆蓋,動物生態呈現單純且更新頻繁之棲地類型,動物群聚以鳥類為主,活動地區以堤外灘地、矮灌叢、人工林與雜林灌叢交錯交為主。其餘哺乳類、爬蟲類及兩棲類,則以偶現型態出現於排水溝濕地及雜物堆附近。
另位於社子島西端堤外沿基隆河之沼澤地有數量豐富之水筆仔紅樹林,棲地覆蓋率接近70%,目前已逐漸繁衍擴大,沿淡水河灘地由西向東蔓延,為世界上紅樹林分布之北限,同時有水鳥及適應半鹹水環境之魚類、貝類、螃蟹及兩棲類生物棲息其間,為珍貴之潮間帶生態資源。
(二)社會經濟
1.人口成長與分布
本區人口從民國80年底為10,565人,至90年增加為11,354人(詳表二);近10年來人口成長率以正成長居多,年平均成長率為0.85%。本區目前設籍人口為11,296人(民國916月,台北市士林戶政事務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772人,相較於士林區及本市平均密度為低。本區男女比例為112.53,較士林區及本市為高。
2.經濟活動
本市士林區工商服務業成長快速,朝小型產業規模之趨勢發展,經濟活動以商業及製造業為主,然本區位於士林區之西北隅,區位受自然條件、防洪計畫及使用管制之影響,使得本區之產業第一及第二級產業比例較士林區為高。當地居民職業以勞力工作者(佔23.5%)及家庭主婦(佔24.5%)為主,公民營事業職員(佔17%)次之。
3.土地利用
土地使用除違章工廠外,大部分皆維持原有之住宅及農業使用為主,近年來因該區超抽地下水而導致部分農地不利耕種,總體而言,社子島仍以農業使用佔最大比例,約佔52.69%(詳表三),呈低度發展之情形。
4.公共設施
本區除原有聚落外,道路兩旁多為老舊、低矮建物,其餘違建之工廠分散各處,公共設施亦缺乏。現有堤防、臨時抽水站等防洪排水之設施及福安國中、富安國小、私立中國海專等學校,另有福安里、富洲里區民活動中心及消防隊福安分隊提供地區性服務設施。
(三)交通
本區早年陸路交通未開闢時,對外交通多仰賴船運,故於聚落沿岸設置多處渡口,往返蘆洲、觀音山、關渡及淡水等地。民國58年新闢延平北路三至五段與社子島地區相連,遂有完整之陸路對外聯繫,有關社子島地區目前道路交通及運輸系統敘述如下:
道路交通:
社子島內現況之主要貫穿性道路為延平北路,其主要聯外道路為環河北路快速道路、延平北路及正興建中之洲美快速道路,同時可利用延平北路及重慶北路進出臺北市中心,並可由百齡橋通往士林,重陽橋聯繫台北縣三重及蘆洲市等地,本區道路路網不如其他市區;由於其目前居住人口數不多,且尚未開發,故其聯外道路之交通負荷不大,惟延平北路七、八、九段於渡頭堤防以西進入社子島,為約7公尺寬之雙向雙車道道路,尖峰時段之進出社子島道路之服務水準為E級以下,常造成交通阻塞。
運輸系統:
社子島目前公車路線有三條路線,每日班次數541班,其中215路由中國海專至台北車站,每日485班次;捷運部分,本地區沒有捷運系統經過,民眾可以搭乘紅7、紅10接駁公車至捷運淡水線士林站及劍潭站轉乘,再轉乘捷運至新店、中和及淡水等地區,並可在台北車站轉乘捷運板南線或在透過捷運轉乘公車抵達目的地。
(四)文化與民俗
1.本區因早年墾荒時期,臨水岸發展對外商業交易,促成當地聚落與渡口對岸發展較為密切之特殊社群關係,後續則受限於防洪計畫未定及細部計畫尚未公告之影響,致發展遲緩,開發密度低,促成本區與相鄰之葫蘆堵(堤內)地區形成全然不同的人文景象。
2.本區舊地名以地理特徵而命名,不僅具備天然地域特徵,更為當地發展之共同記憶,包括中洲埔(中央偏南側之聚落)、溪洲底(燕樓李宅附近聚落)、頂浮洲(景安宮附近聚落)、下浮洲(福德福安宮附近聚落)、頂溪沙尾、下溪沙尾(中洲埔與下浮洲間)及浮汕尾(中國海專附近聚落)等地。
3.本區有廟宇及老宅多處(詳表四),不但反映當地之傳統文化風采,同時廟宇更是當地居民之信仰中心,民間信仰包括地區性土地公及陰祠之角頭信仰、南部移民引入之神明會及血緣關係組成之神明會等,目前當地寺廟以坤天亭規模最大,為社子島顯著之地標。
4.本區之藝文設施為民國48年成立之皇宮戲院,以表演歌仔戲為主,為當地最早期之表演場地,停止表演後轉作倉庫使用。另社子島地區亦有南管社團,包括民國四年由李文達先生成立之「南安社」及以訓練車鼓陣及陣頭之「安樂社」,均為早年農業社會,於廟會節慶或社區活動時表演之地方民俗
另開視窗看大圖
二、發展潛力與限制
(一)發展潛力
1.整合士林、北投與台北縣毗鄰地區之發展
士林、北投、天母現有居民54萬人,隔淡水河之三重與蘆洲亦成長快速,目前人口已達50萬人,社子島恰位於此兩地區及台北市區三者間之樞紐位置,社子島開發後,可透過本地區整合此三地區而形成一機能完整之副都心。
2.建設一廣大、豐富的都會休憩體系
社子島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親水環境良好,北側隔基隆河為關渡自然公園,生態、景觀資源豐富。再向北、西北延伸,更可連接陽明山及淡水遊憩路線,未來可建立一藍水綠地之都會休憩體系。
(二)發展限制
1.發展須兼顧防洪功能
本地區為基隆河與淡水河交接處,亦處於二重疏洪道出口,颱風所形成之洪水再加以淡水河河水潮汐反灌,使水位高漲,因此本地區在規劃開發時須將防洪保護之功能納入考量。
2.發展規模應避免影響台北盆地之空氣調節
本地區為台北盆地氣流出海之咽喉,若人口密度過高,則不僅將阻礙盆地內氣流對外之暢通,更將產生之污染隨風擴散至台北盆地內部,而降低空氣品質。
3.周邊交通已逐漸飽和
本地區目前對外主要道路為延平北路,由於未來洲美快速道路將接至環河北路起點附近,屆時環河北路、延平北路口將成為交通瓶頸,尤其本地區開發後,遊樂區及娛樂區將吸引大量之車流,因此未來除應引進大眾運輸系統外,並考量興建跨淡水河與台北縣快速道路銜接之可能性,以因應交通、環境及服務水準之提升。
4.自然生態環境之保育
本區西端沿岸分布有大面積之紅樹林,而隔基隆河對岸為關渡自然公園與關渡自然保留區,未來開發時除應避免破壞本地區之生態環境外,同時亦須避免影響自然公園與自然保留區之保育功能。
三、發展課題
(一)防洪功能之兼顧
本區因地理環境特殊而有受洪水侵犯之虞,雖陸續有築堤工程,但保護程度有限,民國857月賀伯颱風來襲,社子島一雨成災,故保障當地民眾生命財產之安全成為本區開發最基本之課題。
(二)實質建設之提升
本區自民國59年起,即因大台北防洪計畫之故而被劃為限制發展區,致使居民無法翻新老舊建築,發展受到限制,公共設施、交通建設亦缺乏,相對於台北市其他地區,社子島之生活環境品質明顯較為低落,亟待改善、提升。
(三)生態資源的維護
本區西端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感潮帶沿岸分布豐富之紅樹林,同時吸引大批候鳥棲息覓食,與北側關渡自然公園及關渡自然保留區共同結合成為台北地區難得之水陸生態熱點,附近水域、潮間帶及陸域共同組成之生態系統應予完整妥善規劃、保護。
(四)親水活動的塑造
本區為基隆河及淡水河所圍繞,目前水質不佳,但若日後水質得以改善,其極具有發展親水遊憩活動之潛力。
(五)合宜的開發方式
為因應本地區特殊之地理環境,並創造完善之居住及休憩環境,本地區未來應辦理整體開發,而開發時,對於當地有屋無地之居民及重要之文化資產均應予以妥善安置及保存。
陸、規劃構想(詳如圖六)
一、土地使用
(一)可建築用地,如住宅區、娛樂區、遊樂區、商業區、產業服務區等均納入高保護範圍內,以保護居民之生命財產安全與商業發展;高保護範圍外則劃設為公園用地,兼顧本地區之防洪需求。
(二)於社子島西側及北側,與基隆河結合,構成一廣大之親水綠地系統,並配合規劃遊樂區及娛樂區,成為台灣北部地區最完整之休閒遊憩地區。
(三)住宅區分布在以大眾運輸(公車專用道或輕軌運輸系統)場站為中心的步行範圍內。
二、陸上交通運輸
(一)規劃完整地區性大眾運輸系統,聯繫既有主要運輸走廊之高運量運輸系統,建構完整大眾運輸服務體系,並於大眾運輸系統端點,預留用地劃設車站、交通用地,作為交通轉運及機廠設置之用,強化交通轉運機能。
(二)社子島東南側洲美快速道路行經處,配合預留匝道位置,未來社子島南側主要道路可銜接洲美快速道路,進入台北市外環快速道路系統。
(三)考量本區三面環水,目前僅東南隅可供車行與市區聯繫,自然條件屬較封閉區域,故應增設本區聯外橋樑、道路,以克服自然水域阻隔之限制。
三、海上交通及水域活動
社子島為淡水河與基隆河環繞,其水域環境之使用與管理,應基於防洪及生態環境保護條件,考量基隆河與淡水河整體流域,發展海上交通運輸,並規劃多樣性水域活動。
淡水河航道較深,可配合發展需要,規劃推動大型船舶遊河航行;基隆河航道較淺,宜規劃小型船舶航行,並發展水上遊憩活動。
本計畫範圍外之河川區高灘地之使用設計,應與相鄰之使用分區或公共設施用地配合,其中社子島西端基隆河與淡水河匯流處,北側緊鄰「關渡自然保留區」與「關渡自然公園」,當地為重要之動植物(紅樹林與水鳥)棲息地,屬生態環境敏感地區,因此,水域之使用除防洪因素外,應優先配合「關渡自然保留區」與「關渡自然公園」以維繫生態完整之經營管理策略,儘量減少人為干擾,故當地水域活動採最低強度與密度之方式進行。
本計畫區周邊水域環境,可透過水文水理之調查分析,指定合適之地點規劃碼頭與水上活動設施。其中鄰近車站用地之河川區高灘地,應優先考慮其交通轉運功能之便捷,提供具交通或休閒功能之碼頭使用;鄰近娛樂區與遊樂區之河川區高灘地,除規劃為親水綠帶外,得經本府核准設置水上活動設施使用。
四、觀光遊憩資源
本區應整合周邊地區觀光遊憩資源,透過聯外道路系統與鄰近關渡水鳥保護區、北淡休憩區、觀音山休憩區、陽明山國家公園區等遊憩區結合,並應加強大眾運輸系統與周邊重要景點如士林官邸、故宮博物院、天母棒球場等重要景點之聯繫,並藉由發展水上運輸,結合基隆河與淡水河沿線之風景點,創造便捷與多元之休憩環境。
五、都市防災
防洪排水
有關本地區之防洪,將採興築高保護設施方式,即計畫區內240公頃(除堤防用地與臨河濱之公園用地外)之土地採填高基地方式,使其達200年洪水頻率之標準。同時配合高保護設施範圍內高程之調整,計畫範圍內之雨水排水系統原則上採重力方式直接排入基隆河與淡水河。
防災避難系統
本計畫區內之防災避難系統配合使用分區及活動性質,係劃設單一防災避難區。有關防災避難系統中避難及救災動線規劃以及防災避難空間據點指定之原則分述如下:
1.避難及救災動線
應妥善利用水、陸運輸系統,規劃緊急與輸送、救援道路,其中計畫區內寬度達40公尺(含40公尺)以上之聯外道路,規劃為意外發生時之緊急道路,為救災、避難之主要動線,同時配合緊急道路,將部分12公尺以上之道路規劃為本計畫區之輸送、救援道路,以形成完整之救災、避難路網。
2.劃設防災避難空間
本計畫區應依不同使用分區及活動性質,透過各個街廓內之公共開放空間系統(包括都市設計規範中指定退縮之公共開放空間),劃設火災延燒防止地帶。
運用計畫區內集中且面積較大之開放空間(包括鄰里公園、河濱公園等)作為緊急防災避難場所。
3.災避難據點
計畫區內之各級學校規劃為災害發生後,可有效安置災民之臨時及中長期收容所。而本計畫區內機關用地之行政、警察、消防、衛生等單位使用,與計畫區內醫療用地之醫院,於災難發生時應依其功能屬性為地區救災之指揮中心與醫療中心。
六、文化資產保存
(一)應配合當地民俗文化活動及產業文化,規劃部分適當之土地使用分區或公共設施用地規定得供文化保存或展示設施使用,以建立地方認同感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二)評估考量本區14處具紀念意義建築物主體歷史價值及未來都市環境調整後之影響,擇定最具歷史意義及代表性之建築物,由本府於區段徵收開發過程中予以保存。
(三)經審慎評估由本府保存之建築物,考量未來開發過程整體環境之改變、工程可行性及建築物主體情況,針對個別建築物審慎研擬保存計畫,採因地制宜彈性之方式保存,未來並得經妥善之管理維護,予以轉化利用賦予建築物於未來開發後之新生命。
另開視窗看大圖
柒、計畫內容
一、計畫人口
(一)居住人口:
住宅區及商業區考量地區條件與公共設施配置情形,發展強度以中密度為宜,未來居住人數依環境資源容受及可發展總樓地板面積推估約可容納居住人口約為32,000人。本計畫案人口之引入,開發初期興建市民住宅安置當地現住戶,引進約12,000人居住人口,建構基本生活社區環境,後續隨著地區發展及公共設施之興闢,地區發展色及都市機能漸趨成熟,居住人口將逐年成長至計畫容納人口。
(二)活動人口:
本區除住宅區、商業區、產業服務區及各級學校吸引就學與就業之活動人口外,娛樂區與遊樂區產生之觀光消費人潮對地區活動人口產生關鍵性之影響,平常日之就學人數約為10,600人、就業人數約為23,600人、觀光消費人數約為94,500人;假日之就業人數約為55,800人、觀光消費人數約為194,300人。
二、經濟發展
本區開發後,娛樂區與遊樂區以服務業為主,吸引較大規模之金融、餐飲、休閒、娛樂等都會休憩相關使用,提供約19,300個就業機會,使服務業成為本區基礎性產業,並配合地區性需求提供約4,300個一般服務業之就業機會。至於本區現有產業之發展,除產業服務區延續一般都市型產業使用外,傳統農業將結合當地民俗與休憩資源轉型,成為觀光休閒服務業之一環。
三、土地使用分區
(一)住宅區之劃設係提供當地居民安置及一定品質之居住環境,考量大眾運輸服務可及與地區性公共設施之配置,主要集中劃設於本區東側,形成完整之生活社區。除提供安置之住宅,因考量成本負擔以簇群設計得提供較佳之公共開放空間而准予採較高密度發展外,其餘住宅區以中密度發展為原則。
(二)商業區之劃設係提供滿足地區性商業需求為主,考量大眾運輸場站之便捷,劃設車站用地與住宅社區間,達成區內外居民服務便捷與同時避免商業活動侵入對住宅區干擾,為高密度與高強度之使用。
(三)產業服務區之劃設係提供未來都市型產業需求為主,考量鄰近快速道路系統及避免對住宅及休憩活動造成影響,劃設於本區東南隅入口洲美快速道路與聯外道路交匯處,應配合產業需求採中密度與強度之使用。
(四)娛樂區之劃設係提供都會型室內休閒娛樂需求為主,考量聯外交通需求同時應與住宅社區適度隔離,故集中劃設於本區北隅,以減少居住環境受到觀光消費活動之干擾。娛樂區為創造整體最效益最大化之消費娛樂場所,故宜採與商業區相同之高密度與高強度使用為原則。
(五)遊樂區之劃設係提供都會型室外休閒娛樂需求為主,考量提供區外觀光休憩人潮之交通便捷,及運用本區特殊自然條件創造合宜之休憩環境,故將遊樂區集中劃設於本區西隅,運用較大之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塑造高品質休憩空間,採低密度與低強度使用為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