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土地買賣諮詢★{文章分享}五都選後學者憂 非都市土地將成首長禁臠

五都選後學者憂 非都市土地將成首長禁臠
「縣市合併縣區可望得到升格、(房地產)比價雙重優勢」、「重劃區推案爆大量」、「市中心都市更新加溫」...隨著五都議題加溫,一波波斗大的都市發展帶動房地產的新聞標題持續推出,彷彿5都的土地成了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14日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辦的「2011環境前瞻」網路直播座談上,受邀的環保團體指出,在土地使用整體規劃尚未討論定案的情況下,農地可預期將逐漸減少,都市範圍會越來越擴大。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林金保指出,各直轄市對於轄區內的土地使用規劃充滿不確定性,但經由都市的擴大,很多非都市土地變成都市土地,像溼地功能的農地,將逐漸缺少,綠地將越來越少也岌岌可危。
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陳健一則指出,在5都之前,觀察許多地方首長與空間、土地相處的慣性與思維,可以看到許多所謂閒置的公有地賣給建商,在大台北地區特別嚴重;特別許多低漥處大量造鎮,在未來面對氣候變遷也將挑戰重重。陳健一說,土地利益可以帶來龐大的短期政治利益,民代只想到樁腳、再加上整個都市建設非常不透明,決策品質是非常惡劣的,「5都以後,非都市用地大概都是他們(地方首長)的禁臠」。
升格+合併 河川治理結構有機會改善
林金保指出,升格或合併之後,河川的整個流域可以讓一個直轄市來管,讓河流管理的事權統一,河川治理就有機會往正向發展,這可能是比較正面的部分;然而我們也期待河流和民眾生活空間是連繫在一起,是不能分割的,但可以看到北二都的淡水河治理方式,是用水泥高牆堤防圍起來,把人跟河川分割開來;未來希望直轄市有更多資源之後,首長可以投注資源改善這方面。
陳健一認為,從大台北市來評估、檢視未來五都的發展,其實在滯洪的管理上有許多隱憂。例如整個士林區洲美里一帶是早期淡水河滯洪的地區,現在正在蓋士林科技園區;他質疑,大台北市還需要增加這些就業用的園區嗎?反而是看到許多計畫用建設發展來扭轉土地的使用,包括用BOT豪宅等建設,開發低窪地,這樣有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了嗎?但這樣的思維和模式卻看不到一點點檢討和對話的聲音。
此外,任期四年的政治人物也不願意做長遠的規劃和治理。例如原本大漢溪兩岸都是沼澤地,過去北縣府把部分水泥化的地方變成人工溼地,陳健一認為這已是不錯的進展,但他希望政府再一步思考還原成「自然溼地」管理的可能,「但政治人物不想玩「自然溼地,因為一玩要花10年!」陳健一批評,看到澳洲近期的大水災之後,大台北地區的空間規劃要不要徹底檢討?沒有,「因為是建商在替政府做國土規劃!」
資源增加 未必有利環境?
5都改制,人口數佔全台人口59.63%,統籌分配款9825都分走逾6成,然而,資源增加是否一定有利市民的生活環境?陳健一指出,市民對在地的認同感,能促成城市首長在規劃上做更細緻的討論,然而,大量的資源挹注進去後,卻常常變成「眾鬼相咬」,爭奪資源的過程中,細緻的討論沒有容身之地。
林金保呼籲,都市應該有整體的產業政策,都市首長在產業政策和產業聚落規劃上,要思考與市場緊密結合,而不是土地取得便宜就拿來作開發,結果造成邊陲地區、滯洪地區等土地最便宜、卻也是環境敏感的地方受到破壞,這是目前大多數首長的通病。
以台中為例,過去地方不斷用產業來帶動市鎮發展,然而林金保提醒,觀察中科一到三期,都是破碎化的發展,而台中縣市合併之後,會不會更有大面積開發的機會?實在令人擔憂。
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也分別透過網路直播參與討論。晁瑞光指出台南縣有許多長年待解的環境治理課題,包括近期揭露的有毒爐渣污染等,都將由原台南市環保局承接,是否有足夠的處理能量,有賴民間社團持續監督。
魯台營則針對高雄市的未來提出觀察重點,包括 (1)若以全流域治理的治水方式來看,水利局與其他部會必須互相配合,共同籌劃,但目前尚未看到這樣的行動。(2)重工業積極遷廠,但留下被污染的土地,該如何處理?土地利用又該怎麼與中央協調?(3)減碳政策不夠務實:政府預定於2020年前減碳30%,但目前尚未訂定務實策略,如調適基金的設立,企業如何與政府、中央合作等課題,是未來關鍵。
新頭殼newtalk 公民記者 莫聞/台北報導2011.0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