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應讓房地產景氣燈號走入歷史
內政部辦了12年的房地產景氣調查,於日前發布了去年第4季的統計後,動向不明,極可能就此吹熄燈號。對此我們要再次籲請內政部長江宜樺審慎評估,對於一個攸關國內房市總體景氣的指標,不應任其走入歷史。
國內目前有關房地產景氣的官方調查有兩份:一份是自需求面調查,每季訪查購屋民眾以了解民眾對房市的信心;另一份是從供給面調查,每季編製房市景氣燈號並訪查業者,以掌握建設公司、仲介業及銀行業對房市景氣的看法。這兩份統計分別呈現供給、需求的資訊,在供、需資訊平衡下,可以讓決策當局做出正確的研判,並訂出適當的政策來健全國內房市發展。
來自需求面的訪查為「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日前才發布台灣的房價年所得比創下新高,台北市如今已達14.3倍,遠遠高於92年的6.1倍,顯示國內房價漲勢驚人,在所得成長停滯而房價以倍數狂漲的情況下,已讓民眾購屋壓力倍增。那麼,由供給面提供的資訊如何呢?這份來自供給面的「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證實台灣的房市景氣在去年第4季亮出代表趨熱的「黃紅燈」,但從廠商的訪查卻發現,有約7成的業者認為當前房市景氣雖熱,惟下半年房價將下滑,其中以金融機構看跌的比率最高。
這兩份統計雖然都在反映房地產景氣,但由於訪查的對象不同,兩造的看法時有出入、時有契合。但無論如何,恰可以相互稽核出房市的實況,讓政府一方面瞭解庶民的壓力,一方面又明白廠商的看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掌握當下的景氣,也可以預知民眾及業者對對房市的預期。須知,不論匯市、股市或房市,預期心理經常是主導景氣的重要變數,不可不知。
如今負責「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的內政部建研所,忽然以自己並非住宅政策的主管機關、缺乏經費及民間已有類似調查等理由決定停辦,如果江部長同意建研所的建議,那麼未來官方有關房地產景氣統計的發布僅剩需求面,而沒有供給面,這將使政府難以充份地掌握房市景氣的變化,難以瞭解廠商對未來的預期。同時沒有房市景氣燈號、沒有房市景氣的領先指標,也將使得政府及民眾失去一項重要的房市資訊,其所造成的社會損失,實非每年區區兩百多萬元的委辦經費可以相提併論。
對於建研所認為如今許多業者已有相關調查,因此這項訪問廠商的景氣動向調查可以功成身退,我們也深深不以為然。試想我們可以因為國內有許多預測機構估計GDP,就主張官方不必編GDP嗎?或者可以因為有許多研究單位估計失業概況,就認為政府失業調查該退場嗎?當然不可以。因為總體指標有極強的外部性(externality),宜由政府客觀地編製並發布,以免因市場資訊的混亂而導致民眾無所適從,甚至因資訊不對稱而蒙受損失。這是極為淺顯的道理,江部長應該知之甚深才是。
或許有人會認為「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只是意向性的訪查,不像工業生產、失業率、物價指數這類總體指標,因此認為政府只要提供民眾房屋建照申請量、素地交易統計、房屋買賣數量及都市地價指數等資訊即可。但事實上,有多少民眾或者高層官員看得懂這些生硬統計的背後意義?恐怕是鳳毛麟角。不用說房市景氣深奧難懂,今天經建會之所以要編製總體景氣燈號並且逐月發布,也正是希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國人輕易地瞭解總體景氣,以利於民眾理財、企業投資及政府進行政策調控。而「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當初的設計即仿照經建會景氣燈號,透過綠燈、藍燈、紅燈的編製及對廠商的訪查,多元呈現房市的景氣實況。如此庶民的統計,豈可以莫需有的罪名隨意加以廢除?
行政院長吳敦義長期倡議「庶民經濟」,上任之初更要求各部會應該要編一些「庶民指標」。如今包括經建會、主計處、經濟部等單位,無不持續改善指標的編製以力求更貼近庶民,讓庶民輕易明白。遺憾的是,以房市如此重要的市場,如此攸關百萬家庭經濟壓力的市場,內政部如今不知力求改善庶民統計,反而要廢掉這樣一個庶民指標,這豈不是與吳揆的「庶民經濟」背道而馳?我們建議江部長慎重考慮,在如今尚未做成停辦的決策前若能改弦易轍,則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1-04-04
專業諮詢服務內容:
土地買賣專業諮詢、重劃區土地買賣、土地重劃買賣、畸零土地買賣、日據繼承土地買賣、日據繼承土地登記、土地疑難雜症處理、土地繼承人查訪、土地困難案件辦理、地籍清理繼承人查找、自辦市地重劃諮詢、區段徵收範圍土地買賣、耕地三七五租約諮詢、可送出容積土地買賣、公共設施保留道路用地買賣、公同共有土地買賣、共有人眾多整合買賣、預告登記土地排除、地籍總歸戶查詢
專營土地買賣區域:
士林社子島、關渡平原、新泰塭仔圳、機場捷運A7站、二重疏洪道、蘆洲北側、八里台北港、五股洲子洋、五股新市鎮、文山老泉里、土城暫緩發展區、北北桃公共設施保留地、板橋江子翠重劃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